铺上新“稻”路 “花木”好“丰”景
【资料图】
铺上新“稻”路 “花木”好“丰”景
盛夏时节,在附海镇花木村和东港村组成的近2000亩“溪上稻乡”片区,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长势正旺。从空中俯瞰,一望无垠的稻田宛如绿色海洋,映衬着美丽村舍,构成一幅景色宜人的田园画卷。
阳光下,微风轻拂,稻田间荡起层层涟漪,穿行其间,稻香阵阵,绿意触手可及,一株株水稻正努力地积蓄力量,孕育丰收的希望。
殊不知,如今充满生机的花木村曾是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万元的市级贫困村。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花木村创新理念打造特色产业,打破农业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匮乏的“标签”,全村合力演绎了一场美丽“蝶变”。
不同于靠工业发家的地域传统思路,花木村走的是一条开发苗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借助种植花木的传统优势,将花木产业打造为村特色产业。一方面,花木村积极引导农户利用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鼓励种植户引进新品种。另一方面,通过对花卉的艺术创作,向市场展示盆景艺术精品、兰艺作品等,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中高档花木,走精品化道路。花木栽培方法也从传统的地床栽培走向智能大棚栽培,少量已应用高科技无土栽培。记者了解到,花木村80%的农户从事花木生产,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包括在外租种),花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每年销售额约3亿元。村民创办的园林绿化公司,曾承建过昆明世博会、上海体育馆、杭州西湖大道、宁波市中山路等重点工程。
近年来,随着“非粮化”整治力度加大,花木村更是借力铺上新“稻”路,绘就好“丰”景。
2022年春,花木村集中力量对约2000亩农田进行耕地属性恢复,将该地块内土地承包经营权统一流转归集。并以此为契机,依托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建立“溪上稻乡”片区。在市人大联络站的建议下,该片区以培育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为重点,打造集乡村旅游、生态养殖、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农文旅产业体系。今年,该片区将完成300亩早稻、300亩晚稻、640亩小麦、1000亩单季稻的种植,预计片区集体经济有望增加100余万元。
“去年,这个大米卖5元一斤,供不应求。”花木村党总支书记方建辉介绍,这款名为“坿农”的大米,其稻谷品种是大名鼎鼎的“沪软1212”,稻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口感好且耐储藏。“‘沪软1212’由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利用分子育种及品质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策略经多年攻关培育而成,凭其实力获得‘首届全国优质稻(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而在附海镇副镇长吕红范看来,及时整治是基础,因地制宜高效利用是关键,对“非粮化”整治实现长效管理,写好“粮田出好粮”的后半篇文章非常重要。
今年,花木村在去年累计完成近2000亩农田流转归集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平整规划,已完成1000余米农田道路提升改造、2400米灌溉渠道修整,也将带动1500亩绿色农田建设项目,确保“良田”回归“粮田”。
同时,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为打破大米销售的地域局限,让更多的人吃上“坿农”大米,借“互联网+”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精准的大众化营销和追求极致的客户服务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一款迎合当下消费需求的“互联网+坿农”大米。方建辉告诉记者:“去年我们尝试线上销售,没想到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卖出4000斤,可谓是供不应求。”据悉,目前全镇共有水稻种植大户54户,他们对新增粮食土地面积需求迫切,“我们整治专班及时与苗木种植户对接,实现‘非粮化’区块第一时间完成流转。”吕红范说,而对于地理位置、灌溉等条件不佳的区块,则因地制宜种植玉米、小麦等旱粮,实现全域耕地的高效利用。